视点|难道公园只能散步吗?公园管理不该只念“禁”字经

齐鲁壹点   2023-08-02 09:55:28


【资料图】

据7月29日网报道,夏日炎炎,公园成了市民游客消暑纳凉的好去处。不过,一些上海市民反映,不少公园的园内禁止行为越来越多,孩子的滑板车、儿童自行车,甚至是羽毛球等一些休闲运动也不允许在园内开展。公园里这不许那不许,还是大家概念里的公园吗?

公园作为开放、共享的公共空间,承载着市民的多种诉求。当各类诉求遭遇“紧箍咒”,难免会引发质疑。时下,“公园禁止行为越来越多”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都存在,在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,这难免会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和公共服务的某种被剥夺感。

从公园管理方的角度来说,公园“禁止行为”越来越多,事出有因。一方面,禁止某些行为是为了保障更多人的利益。游人既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,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的人很容易使公园陷入“公地悲剧”。另一方面,公园是不确定因素较多、人员复杂的场所,管理方承担着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责任与义务,列出“禁止行为”既是为了防范风险,也是为了保护公共资源。

公园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共识性的规则,设置一些禁令无可厚非,但不能以堵代疏,患上“禁令依赖症”——“这也不许、那也不许,难道公园里只能散步吗?”人们朴素的话道出了发人深思的话题,即公园应该在风险防范与便民利民之间寻求平衡点,而非顾此失彼。

面对市民差异化、个性化的需求,宠物友好公园、滑板公园等特色公园通过分类设置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要。然而,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,平常去的最多的还是家门口的公园。所以对有关管理方来说,不能一味禁止图省事,而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、耐心和巧心,提升公园治理的精细化水平。比如,在设计规划之初,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,做好功能分区,让公园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群体的活动需要。与“一禁了之”相比,“绣花功夫”显然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,但这种精细化、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,对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而言,是一种必然趋势,也是一种现实要求。

公园让生活更美好,公园的管理维护也要迈上更高台阶,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和公众的参与——时下,有的地方邀请本地居民当“市民园长”,有地方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……说到底,每个人既是公园建设的受益者、共享者,也是守护公园的参与者、贡献者。让山水草木更好地与城市相融共生,让生活家园更美好和谐,须少一些“因噎废食”,多一些精细化治理及群策群力。

(工人日报,作者杨朝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