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环邑皆山,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”,宜昌市兴山县由此得名。该县地处鄂西山区,是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乡,也是神农门户,山区特色鲜明。
兴山县水上公路
长期以来,兴山县人民法院因地制宜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针对山区案件特点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,走出了一条“法惠万户千家”的司法为民新路径。
(相关资料图)
从“木箱法庭”
到“法治惠民”
“以前没经验,和菜贩在微信说好了,他来见了面、喝了酒,碍于面子没有‘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’,结果菜收走了,钱没给。今年辣椒还没开始摘,法官们就把合同范本和注意事项送到了我的手里,往后再也不会上当受骗了。”高山蔬菜产销地榛子乡蔬菜种植户刘某说道。
田间地头普法忙
“今年没有发生一起‘网络卷包’事件,蔬菜款都安全的进入了菜农们的口袋,兴山法院这种提前介入式的特色普法效果很好。”榛子乡综治办干事胡开晶表示。
90年代末,兴山法院的法官背着装有“国徽”等物品的木箱,翻山越岭巡回办案、普法宣讲,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之为“木箱法庭”。
90年代末的“木箱法庭”
今年,兴山法院沿袭“木箱法庭”光荣传统,建立了法官下沉村社区服务群众的新机制,给全县96个村社区都明确了联系法官,张贴了带有法官联系电话、诉讼服务“一码通”的法治惠民服务联系卡,法官定期到村,化解矛盾纠纷,开展普法宣传,服务农村新型经营主体,助力乡村振兴。
今年上半年,兴山法院到村开展巡回审判9场次,开展法治宣讲13场次,现场解决矛盾纠纷80余起,发放普法资料1700余册。
“法官工作室”
变身“便民服务站”
“虽然我的柑橘树苗种在你的地里,但是你也不能直接给我拔了,你要给我赔。”“谁让你种在我地里,我拔自己地里的东西,你说不起。”一大早,在峡口镇竹溪村驻村法官工作室门口,两位村民争论不休。
这天是法官到工作室“坐诊”的日子,两位村民因田地土地纠纷,早早就在这里等法官调解。
“没多大点儿事儿,也就三棵柑橘树,龚大爷您听我说,来年开春村上发放树苗的时候,多补您几棵……”经过“坐诊”法官郭小君苦口婆心的劝解,两位村民终于达成和解。”
在偏远乡村设立法官工作室
近年来,兴山法院坚持能动司法,把“抓前端,治未病”落到实处。在八个山高路远、诉讼不便的偏远村分别设立了“法官工作室”和“巡回审判点”,法官定期到村开展诉前调解、诉调对接、普法宣传。今年上半年共调解、撤诉379起民生案件,占收案数量的70.71%。
“以前对法律是一知半解,只知道不能犯法,没想过遇到问题时怎么用法律解决,现在有疑问就可以到村委会当面咨询法官。自从村里挂牌了驻村法官工作室,村民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越来越强了!”竹溪村村书记孙锟林感叹道。
依托“法院+”
打好“为民牌”
“法官、我们要起诉,镇上的企业欠我们劳务工资、运输费用、机械租赁费共百余万元,钱没给就跑路了……”周一上班一大早,峡口法庭就围上来了一群立案的群众。
经审查发现,群众起诉的八起案件被告人均为宜昌某商贸公司,案件事实清楚,但该公司却因经营困难停产,该公司负责人也联系不上。
峡口法庭一边向镇党委汇报,联合镇政府、信访办、司法所研究解决方案,一边推动成立调解专班,安抚群众情绪。
了解到该公司为政府招商引资企业,法庭找到该乡镇领导,充分说明利害关系,并提出“诉前调解+司法确认”的快速解纷方案。
调解现场
在镇政府的协调下,该公司项目负责人与法庭取得了联系,法庭顺利组织各方达成了由公司筹集资金分批支付欠款的调解方案,并现场进行司法确认。八起案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。
兴山法院紧紧依靠党委的坚强领导,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,携手县直各单位搭建“法院+工会”“法院+妇联”“法院+调解机构”等多个平台,齐心协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“法院+妇联”调解离婚纠纷
今年4月,兴山法院和县人大常委会共同成立了由人大代表和法官组成的“法小兴”法律服务志愿工作队,利用人大代表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独特优势,与人大代表共同开展诉源治理,持续做好“法院+”文章,打好为民服务牌。
从上门办案到巡回审判,从入户普法宣讲到田坎化解纠纷,从携手其他单位共同调解到搭建“法院+”服务平台,兴山法院不断创新方式解决群众关心事、烦心事,着力用优质的司法服务惠及辖区的千家万户,202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“全国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”。
原标题:《共同缔造·湖北法院在行动(39)| 法惠万户千家——昭君故里的司法为民新路径》